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微球囊压迫术和微血管减压术对三叉神经痛治疗效果评价
赵, 鹏, 熊登喜, 查正江, 周和平, 陈敏, 张隆辉
摘要11)     
目的 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微球囊压迫术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效果。 方法 观察对象为100例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引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50例)与参照组(50例),前者应用DSA引导下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后者应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疼痛缓解率,手术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浓度,血清前列素E2(PGE2)浓度、血浆P物质(SP)浓度、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物1-α(PGC-1α)浓度、血清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浓度、并发症发生率、随访6个月复发率。 结果 研究组术后24 h的疼痛缓解率,高于参照组( P<0.05)。术后24 h,研究组的血清IL-6、TNF-α、CRP浓度,血清PGE2、血浆SP浓度,血清CGRP浓度,均低于参照组( P<0.05)。术后24h,研究组的PGC-1α浓度、血清5-HT浓度,均高于参照组( 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随访6个月复发率和参照组相比无差异( P>0.05)。 结论 DSA引导下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能有效减轻疼痛,且临床操作中相对更微创。
2024, 37 (3): 146-151.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4.03.0004
成人Dandy-Walker综合征并发脑积水的脑室腹腔分流手术1例
张佳南, 江伊鹏, 毛俊翔, 周杰
摘要12)      PDF (494KB)(0)   
目的 了解Dandy-Walker综合征的临床及遗传特点,并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Dandy-Walker综合征的有效性。 方法 分析兰州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收治的1例Dandy-Walker综合征并发脑积水患者,该患者因头痛进行性加重行脑室腹腔分流术,进行随访。 结果 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随访3个月头痛症状好转。 结论 Dandy-Walker综合征临床罕见、儿童时期发病,若有脑积水症状者,早时期手术治疗效果好。
2024, 37 (2): 123-126.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4.02.0011
垂体细胞瘤2例并文献复习
李政, 牛朝诗, 梅加明, 王宣之, 陈鹏
摘要25)     
目的 探讨垂体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及治疗方案。 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19年1月至2023年10月的2例垂体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病理及治疗方案,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2例垂体细胞瘤患者,男女各1例,主要症状有头痛、视力下降,头颅磁共振表现为鞍内、鞍上的等T1、等/稍低T2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的实质性病灶。分别予以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鞍区病变切除术和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鞍区病变切除术。术后病理为垂体细胞瘤(WHO I级),术后均未行放疗治疗。两个病例随访4年、3个月未见复发。 结论 垂体细胞瘤罕见,容易误诊,肿瘤血供丰富,手术全切是治疗的主要方式。
2024, 37 (1): 48-53.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4.01.0010
海绵状血管瘤相关性癫痫患者手术疗效的预测因素分析
孟强, 荆江鹏, 李焕发, 刘永, 武昊, 任宇涛, 张佳乐, 张华
摘要12)     
目的 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CCM)相关性癫痫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及术后疗效的预测因素。 方法 收集我中心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进行切除性手术治疗的CCM相关性癫痫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人口学和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确定术后疗效的潜在预测因素。 结果 共纳入71例CCM相关性癫痫患者,术后平均随访71.7±35.2个月(12~124个月),术后疗效按Engel分级为:78.9%(56/71)为EngelⅠ级;21.1%(15/71)为Engel Ⅱ-Ⅳ级。单因素分析显示癫痫病程、间期癫痫样放电分布及发作频率与术后疗效相关,而CCM的位置和数量和疗效无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癫痫病程是术后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OR=0.928,95%CI 0.861-0.999, P=0.046)。 结论 CCM相关性癫痫患者通过切除性手术可获得很好的长期控制疗效,短的癫痫病程可独立预测好的术后疗效,因此建议CCM相关性癫痫患者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2024, 37 (1): 6-10.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4.01.0002
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治疗面肌痉挛的效果评价
熊登喜, 赵鹏, 李志宏, 陈敏, 查正江
摘要17)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效果。 方法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前者以传统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后者以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研究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面肌痉挛强度评分、面肌痉挛频度评分、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acial disability index,FDI)评分、听力水平、特异性生活质量(hemifacial spasm-8,HFS-8)量表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 结果 观察组手术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面肌痉挛强度和面肌痉挛频度评分、术后7d和随访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随访12个月复发率,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随访6个月,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FDI评分、听力、HFS-8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明显( P<0.05)。 结论 将神经内镜用于显微微血管减压术,疗效和安全性更佳,临床前景更广。
2023, 36 (6): 334-338.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3.06.0003
可充电可远程程控3.0T 核磁兼容脑深部电刺激系统治疗1例帕金森病的随访1年临床效果及影像学分析
牛朝诗, 陈鹏, 熊赤
摘要31)     
目的 探讨可充电可远程程控3.0T核磁兼容脑深部刺激系统在帕金森病丘脑底核刺激术后的治疗效果、影像学成像及治疗机制中的应用。 方法 分析2022年10月10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开展的全球首例可充电可远程3.0T核磁兼容脑深部刺激系统治疗帕金森患者1例,对随访1年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术后1周及1年分别行3.0T颅脑核磁检查,评估临床症状、磁共振成像和神经刺激器电极阻抗的稳定性。 结果 术后4周开机至术后随访1年,患者运动(UPDRS-III、UPDRS-IV改善率分别为95.31%、75.00%)及非运动症状(NMSS、PDSS、PDQ39、MoCA、HAMA、HAMD、CCS改善率分别为85.42%、24.53%、91.23%、7.14%、84.61%、100.00%、57.14%)明显改善,药量减少(LED减少34.61%),且刺激参数稳定。3.0T核磁影像学检查(T1、T2、3DT1、DTI、rs-fMRI)成像正常,结构像可清晰显示电极及核团位置,功能磁共振成像提示开机状态下脑局部神经元活动增加,脑功能连接增强。检查过程神经脉刺激器电极阻抗稳定,无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 3.0T核磁兼容脑深部刺激设备应用于帕金森病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确切,同时提升了术后影像评估准确性,对于探讨脑深部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影像学机制具有重要价值。
2023, 36 (6): 321-326.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3.06.0001
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治疗视交叉旁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比较
钱晟, 杨珉, 许先平, 李光胡, 王健鹏, 张志强
摘要8)     
目的 比较眶外侧(LSO)入路与翼点入路治疗视交叉旁脑膜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我院进行显微手术治疗的视交叉旁脑膜瘤患者90例,其中40例选择LSO入路,50例选择标准翼点入路,术后完成至少1年随访。对2组的手术结局、与入路相关的美学结果以及术后入路相关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2种入路组患者在术前脑水肿、肿瘤特征、手术切除程度、脑组织牵拉损伤程度、暂时性外科手术并发症、术后视觉结局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但是LSO入路的平均手术入路时长、手术总时长、患者住院时长均短于翼点入路,且术中失血量也少于翼点入路( P<0.05)。LSO入路患者无颞肌萎缩或发际线外有明显疤痕,而翼点入路患者颞肌萎缩率和发际线外疤痕发生率分别为16.0%(8/50)和86%(43/50), P<0.05。因此,LSO入路患者审美完全满意度高于翼点入路( P<0.05)。 结论 LSO入路可以为视交叉旁脑膜瘤提供一个安全、快速、侵入性更小的暴露方式,可作为翼点入路的合理替代方法。
2023, 36 (3): 147-152.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3.03.0004
功能磁共振对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运动症状改善的神经网络分析
倪陈, 陈鹏, 熊赤, 蒋曼丽, 梅加明, 牛朝诗
摘要32)      PDF (721KB)(0)   
目的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作为帕金森病的一种外科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其疗效的潜在机制仍然不详。本研究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fMRI)作为工具,试图探索与DBS有关的脑功能连接模式,并通过分析大脑功能连接来阐明DBS治疗的潜在机制。 方法 41例诊断帕金森病并接受DBS治疗的患者,在手术前和手术后1年收集帕金森病评定量表 (UPDRS III)数据。为了检查运动症状改善与大脑功能连接之间的关系,利用fMRI数据对皮层下连接网络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线性回归来预测运动改善结果,并通过留一交叉验证法检验预测模型的准确性。 结果 帕金森病患者fMRI所得脑功能连接与DBS手术临床结果存在相关性,功能连接分析显示双侧红核与壳核的功能连接与 UPDRS-III 评分的术后变化之间存在显着关联(左侧: r=-0.44, P=0.0056,右侧 r=-0.46, P=0.0029)。 结论 大脑红核和壳核之间的功能连接可以作为接受DBS手术的帕金森病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预测指标。
2023, 36 (1): 13-16.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3.01.0003
血浆miR-93-5p对脑血管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预测价值及其与血管活性物质和炎症细胞因子的关系
张志强, 杨珉, 李光胡, 刘宗霖, 王健鹏, 钱晟
摘要20)     
目的 研究了血浆miR-93-5p对脑血管支架植入后再狭窄(ISR)的预测价值,以及其与血管活性物质和炎症细胞因子的关系。 方法 2017年3月至2021年1月,共招募132例在我院接受脑血管支架植入术且在术后9个月超声随访中发生再狭窄的脑梗死患者作为ISR组,按1:1比例选取无再狭窄证据的患者124例作为非ISR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浆miR-93-5p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 结果 ISR组血浆miR-93-5p水平为明显高于非ISR组( P<0.001)。ISR组血清NO水平明显低于非ISR组,同时血清TNF-α和IL-6水平显著高于非ISR组( P<0.001)。血浆miR-93-5P水平诊断脑血管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曲线下面积和cut-off分别为70.5%、94.4%、0.873和1.254。利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ISR组患者脑血管支架植入后,血浆miR-93-5p水平与NO呈负相关( r=-0.290, P<0.001),与IL-6( r=0.182, P=0.037)和TNF-α( r=0.207, P=0.017)呈正相关( P<0.001)。多因素COX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血浆miR-93-5p水平升高、支架长度>15mm、血清IL-6、TNF-α水平升高为影响ISR发病风险的独立高危因素( P<0.05)。 结论 血浆miR-93-5p水平升高为脑血管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独立高危因素,可作为早期预防的重要靶点。
2022, 35 (3): 165-169.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2.03.0008
神经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Nomogram模型构建
杨非, 王永意, 张开鹏, 林彬, 李光照
摘要23)     
目的 探讨神经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以构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预测的Nomogram模型。 方法 回顾性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期间神经外科重症病房收治的75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按照下肢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神经重症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以此构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预测的Nomogram模型,同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预测模型的可靠性。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有无高血压病史、病程中有无脑疝以及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而年龄≥65岁、下肢肌力<3级、GCS评分<8分、下肢制动和有下肢深静脉穿刺以及血浆D-二聚体>0.5 mg/L是神经重症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年龄≥65岁、下肢肌力<3级、下肢制动和有下肢深静脉穿刺以及血浆D-二聚体>0.5 mg/L为神经重症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再以这些危险因素指标赋值后建立下肢DVT形成的Nomogram预测模型,其ROC显示AUC=0.831(95% CI:0.837~0.975, P<0.001),预测敏感度为82.9%,预测特异度为88.2%。 结论 建立于临床资料基础上的神经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预测nomogram模型简单、易于掌握,具有较好的校准度,对于临床神经重症患者发生DVT的预判、降低其发生风险和改善患者的预后有较大的意义。
2022, 35 (2): 112-116.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2.02.0010
VEEG监测中睡眠剥夺对小儿癫痫的诊断研究
张妮娜, 汪恩焕, 周钟阳, 陈伟强, 王宏伟, 裴士文, 李慕涵, 王进进, 侯永强, 高鹏程
摘要17)     
目的 应用视频脑电图(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phy,VEEG)监测中睡眠剥夺试验,对小儿癫痫患者视频脑电图分析研究。 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功能神经外科癫痫门诊明确诊断为癫痫的患者52例,并将其按照病程和年龄匹配后,进行回顾性研究,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观察组,另一组为对照组,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统计学分析无差异性。观察组患儿在进行VEEG监测过程中进行睡眠剥夺试验,全程记录时间为4小时。对照组患儿选择常规。VEEG监测,全程记录时间同样为4小时。对比两组患儿的监测的阳性检出率,同时比较两种脑电图对癫痫样放电的诊断效能指标(灵敏度和漏诊率)。 结果 观察组26例患儿检测出 22 例脑电图异常波(84.62%) ,其中有明显癫痫诊断的脑电图波形患儿21例( 阳性检出率80.78%) ;对照组26例患儿检测出14例脑电图异常波(54.85%) ,其中有明显癫痫诊断的脑电图波形患儿13例( 阳性检出率50.00%)。观察组的VEEG异常率、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0.05)。剥夺睡眠视频脑电图对痫样放电诊断的灵敏度80.78%高于常规组的50.00%( P<0.05),漏诊率19.22%低于常规组电图的50.00%,差异显著( P<0.05)。 结论 应用VEEG监测中睡眠剥夺试验,与常规VEEG监测癫痫患儿,能够提高癫痫患儿脑电图阳性率,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检测效果显著,为癫痫患儿正确诊断及时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2, 35 (2): 107-111.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2.02.0009
结直肠癌脑转移临床特征以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疗效和预后因素分析
潘绵顺, 吴俊兰, 王鹏, 李勇, 邵显君, 岳倩, 张国禹, 诸葛风华, 章菲菲, 沈美华
摘要38)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脑转移接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临床疗效和预后因素分析。 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采用立体定向放疗治疗联合或不联合化疗的39例结直肠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临床疗效,以及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 结果 患者原发灶多发生于左半结肠,以直肠为主。合并颅外转移患者36例。本组病例1年、3年、5年的累积脑转移率为10.3%(4/39)、51.3%(20/39)、84.6%(33/39)。结直肠癌脑转移多发生于肺转移或肝转移后(36/39)。患者近期疗效评价局部控制率6个月为94%,12个月为89%,中位生存期为10.6个月。不良反应包括一过性脑水肿以及放射性脑损伤,给予对症治疗及贝伐珠单抗治疗后可缓解。多因素分析显示,结直肠癌脑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为脑转移瘤数目和治疗模式(均 P<0.05)。 结论 结直肠癌脑转移多发生于肺、肝转移之后,预后不良;立体定向放疗联合化疗和靶向治疗(贝伐珠单抗)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期。生存分析表明:影响结直肠癌脑转移患者的独立风险因素为脑转移瘤数目和治疗模式。
2022, 35 (1): 18-23.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2.01.0004
通道技术联合支架栓塞在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破裂宽颈后交通动脉瘤中的应用
林发牧, 邓燕婷, 梁玉明, 简志聪, 元少鹏, 胡建军, 李西锋, 段传志
摘要14)      PDF (713KB)(0)   
目的 探讨通道技术联合支架栓塞在合并胚胎型后交通动脉(fPCA)的破裂宽颈后交通动脉(PCoA)动脉瘤个体化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2015年1月至 2020年12月,我科共8例合并fPCA的破裂宽颈PCoA动脉瘤,采用通道技术联合支架栓塞,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8例患者支架均完全覆盖瘤颈,动脉瘤完全栓塞。术后均无脑梗塞等并发症。共随访到7例患者,影像学随访结果,6例为I级,PCoA畅通,未发现载瘤动脉闭塞、支架移位。预后评分显示6例预后良好。 结论 对于合并fPCA的破裂宽颈PCoA动脉瘤,使用通道技术联合支架栓塞,动脉瘤栓塞完全,而且术后PCoA通畅,值得进一步临床使用。
2021, 34 (6): 340-342.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1.06.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