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主管单位: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安徽省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
国际刊号:ISSN 1008-2425
国内刊号:CN 34-1168/R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 牛朝诗[Author]) AND 1[Journal]) AND year[Order])
AND
OR
NOT
文题
作者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摘要
分类号
DOI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垂体细胞瘤2例并文献复习
李政, 牛朝诗, 梅加明, 王宣之, 陈鹏
摘要
(
25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垂体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及治疗方案。
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19年1月至2023年10月的2例垂体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病理及治疗方案,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2例垂体细胞瘤患者,男女各1例,主要症状有头痛、视力下降,头颅磁共振表现为鞍内、鞍上的等T1、等/稍低T2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的实质性病灶。分别予以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鞍区病变切除术和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鞍区病变切除术。术后病理为垂体细胞瘤(WHO I级),术后均未行放疗治疗。两个病例随访4年、3个月未见复发。
结论
垂体细胞瘤罕见,容易误诊,肿瘤血供丰富,手术全切是治疗的主要方式。
2024, 37 (1): 48-53.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4.01.0010
Select
3D打印鼻颅底肿瘤模型在神经外科临床与教学中的应用
王宣之, 李政, 张伟文, 李健基, 姜晓峰, 牛朝诗
摘要
(
21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3D打印鼻颅底肿瘤模型在神经外科临床与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13例颅底肿瘤患者,术前根据影像数据重建虚拟三维模型并3D打印等比例肿瘤模型,选择40名在神经外科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员作为教学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传统教学组和3D打印模型教学组,分别从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考核、教学方式满意度、增加对神经解剖结构理解、提高三维空间想象力和激发主动学习兴趣来评价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手术前术者分别依据3D打印肿瘤模型和传统影像资料来评价肿瘤空间位置、术前谈话、术前规划、术中参考和术后吻合的效果。
结果
本组13例颅底肿瘤患者术前均重建了虚拟三维模型并3D打印等比例肿瘤模型,3D模型清晰地显示了肿瘤与其毗邻的颅骨、血管和神经。我们发现,3D打印模型教学组的学员在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考核中的成绩均优于传统教学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不仅如此,3D打印模型教学组在教学方式满意度、增加对神经解剖结构理解、提高三维空间想象力和激发主动学习兴趣方面高于传统教学组。我们还发现,除了术前规划,3D打印模型组在肿瘤空间显示、术前谈话、术中参考和术后吻合方面的分值高于传统影像资料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与传统的根据二维影像资料来进行手术规划和临床带教相比,3D打印肿瘤模型具有更好的手术规划和临床带教价值。
2024, 37 (1): 17-21.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4.01.0004
Select
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在桥小脑角区胆脂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王宣之, 李冬雪, 姜晓峰, 计颖, 牛朝诗
摘要
(
23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在切除桥小脑区胆脂瘤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桥小脑区胆脂瘤的临床病例资料,手术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术中应用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切除病灶。
结果
本组15例患者,有12例(80.0%)肿瘤全切除;次全切除2例(13.3%);大部分切除1例(6.7%)。术后随访2~22个月,10例术前有临床症状的得到缓解;1例患者术后1周内出现新发外展神经麻痹,1例出现轻度面瘫,术后6个月内均恢复正常。1例患者术后出现无菌性脑膜炎,予以腰大池外引流治愈。
结论
显微镜和神经内镜都是手术设备,两者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对于桥小脑区复杂胆脂瘤的手术,要发挥两种手术设备的各自优势,在保护患者神经功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减少并发症。
2023, 36 (6): 339-342.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3.06.0004
Select
可充电可远程程控3.0T 核磁兼容脑深部电刺激系统治疗1例帕金森病的随访1年临床效果及影像学分析
牛朝诗, 陈鹏, 熊赤
摘要
(
31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可充电可远程程控3.0T核磁兼容脑深部刺激系统在帕金森病丘脑底核刺激术后的治疗效果、影像学成像及治疗机制中的应用。
方法
分析2022年10月10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开展的全球首例可充电可远程3.0T核磁兼容脑深部刺激系统治疗帕金森患者1例,对随访1年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术后1周及1年分别行3.0T颅脑核磁检查,评估临床症状、磁共振成像和神经刺激器电极阻抗的稳定性。
结果
术后4周开机至术后随访1年,患者运动(UPDRS-III、UPDRS-IV改善率分别为95.31%、75.00%)及非运动症状(NMSS、PDSS、PDQ39、MoCA、HAMA、HAMD、CCS改善率分别为85.42%、24.53%、91.23%、7.14%、84.61%、100.00%、57.14%)明显改善,药量减少(LED减少34.61%),且刺激参数稳定。3.0T核磁影像学检查(T1、T2、3DT1、DTI、rs-fMRI)成像正常,结构像可清晰显示电极及核团位置,功能磁共振成像提示开机状态下脑局部神经元活动增加,脑功能连接增强。检查过程神经脉刺激器电极阻抗稳定,无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
3.0T核磁兼容脑深部刺激设备应用于帕金森病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确切,同时提升了术后影像评估准确性,对于探讨脑深部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影像学机制具有重要价值。
2023, 36 (6): 321-326.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3.06.0001
Select
多模态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治疗脊髓损伤后疼痛的疗效分析
梅加明, 何芳, 牛朝诗
摘要
(
14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多模态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对脊髓损伤后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多模态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对4例脊髓损伤后疼痛患者行脊髓背根入髓区(Dorasl Root Entry Zone,DREZ)切开术,其中臂丛神经撕脱2例、胸椎和腰椎脊髓损伤各1例。所有患者通过体感诱发电位(SensoryEvoked Potentials,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对患者下肢运动和感觉进行监测。当SEP和MEP潜伏期下降于健侧10%或波幅下降于基线30%进行预警,指导DREZ切开角度和深部范围。分析术前和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ysis scale,VAS)、术侧健康肢体肌力和深感觉功能以及二便功能,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分量表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
结果
术后随访9个月~3年,3例患者疼痛缓解率为100%,1例患者疼痛缓解大于50%,无一例患者出现术侧健康肢体肌力下降和深感觉减退,所有患者二便功能无下降,SF-36总评分由术前80.6±10.2上升为108.9±12.4(
P
<0.05)。
结论
多模态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不仅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还能有效保护脊髓功能。
2023, 36 (2): 86-89.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3.02.0005
Select
功能磁共振对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运动症状改善的神经网络分析
倪陈, 陈鹏, 熊赤, 蒋曼丽, 梅加明, 牛朝诗
摘要
(
32
)
PDF
(721KB)(
0
)
可视化
目的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作为帕金森病的一种外科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其疗效的潜在机制仍然不详。本研究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fMRI)作为工具,试图探索与DBS有关的脑功能连接模式,并通过分析大脑功能连接来阐明DBS治疗的潜在机制。
方法
41例诊断帕金森病并接受DBS治疗的患者,在手术前和手术后1年收集帕金森病评定量表 (UPDRS III)数据。为了检查运动症状改善与大脑功能连接之间的关系,利用fMRI数据对皮层下连接网络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线性回归来预测运动改善结果,并通过留一交叉验证法检验预测模型的准确性。
结果
帕金森病患者fMRI所得脑功能连接与DBS手术临床结果存在相关性,功能连接分析显示双侧红核与壳核的功能连接与 UPDRS-III 评分的术后变化之间存在显着关联(左侧:
r
=-0.44,
P
=0.0056,右侧
r
=-0.46,
P
=0.0029)。
结论
大脑红核和壳核之间的功能连接可以作为接受DBS手术的帕金森病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预测指标。
2023, 36 (1): 13-16.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3.01.0003
Select
基于小鼠全脑三维显微成像的血管与神经细胞量化分析
杜庆, 叶成坤, 牛朝诗, 王常青, 王浩, 吴枫
摘要
(
76
)
PDF
(2530KB)(
0
)
可视化
目的
应用快速三维显微成像技术研究小鼠脑血管分布特征及与临近神经细胞的空间关系。
方法
采用荧光蛋白标记血管内皮细胞的成年Tie2-Cre::Ai9杂交转基因小鼠(C57BL/6),经心脏灌注4%多聚甲醛获取完整脑组织,组织透明化处理,并对全脑神经细胞进行染色。应用快速三维成像系统(VISoR)以1×1×3.5 μm
3
体素分辨率获取小鼠全脑血管和神经细胞的显微图像,将二维图像序列重建为三维全脑图像。选取皮质、海马及丘脑中部分区域进行分割、提取血管,分析其形态特征;自动化识别神经细胞,量化分析神经细胞与最邻近血管距离的分布特征。
结果
成功采集了小鼠全脑血管与神经细胞分布的三维图像。通过高分辨率脑图谱提供了C57BL/6小鼠复杂的血管网络全脑视图。分析显示在海马中,血管的分叉点密度以及血管的体积分数均小于皮层和丘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尼氏染色剂对神经细胞的染色显示了在不同脑区中,血管和神经细胞的分布存在差异。在不同脑区的感兴趣区域中,统计了神经细胞到血管之间的距离,结果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
采用快速三维显微成像技术可以对小鼠全脑血管与神经细胞进行三维成像。通过对区域血管神经进行量化分析,发现了小鼠血管神经之间具有区域分布特点。
2023, 36 (1): 1-6.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3.01.0001
Select
术前梗死脑组织/全脑体积比值与脑梗死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预后的关系
李政, 奚之玉, 鲍得俊, 牛朝诗
摘要
(
34
)
可视化
目的
分析术前梗死脑组织/全脑体积比值与脑梗死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预后的关系,旨在从神经影像学角度进一步探索脑梗死去骨瓣减压术后出现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因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行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使用3D Slicer软件重建并分析术前/术后的头颅CT影像学资料,旨在从神经影像学角度进一步探索脑梗死去骨瓣减压术后出现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
结果
最终纳入接受去骨瓣减压术的大面积脑梗死临床病例42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龄36~68岁,平均(56.21±8.57)岁;GCS评分5~15分,平均(10.55±3.19)分,起始发病至术前3~1440小时,平均(121.48±230.77)小时。根据术后一个月的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30例)和死亡组(12例),术前梗死脑组织体积(
t
=-2.260,
P
=0.029)、术前全脑体积(
t
=2.660,
P
=0.011)、术前梗死脑组织/全脑体积比(
t
=-3.724,
P
=0.001)、术后全脑体积(
t
=-2.464,
P
=0.018)、术后梗死脑组织/全脑体积比(Z=-2.589,
P
=0.010)、术后中线偏移距离指标(
t
=-2.484,
P
=0.01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较小的术前全脑体积、较大的术前梗死脑组织/全脑体积比是脑梗死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短期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结论
较大的术前梗死组织/全脑体积比、较小的术前全脑体积是大面积脑梗死去骨瓣减压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治疗期间应该做好多模态影像监测,必要时尽早地给予充分减压,可能进一步降低病死率。
2022, 35 (6): 343-349.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2.06.0005
Select
老年胶质瘤的影像学及分子病理学分析
叶成坤, 徐奔, 牛朝诗
摘要
(
40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老年脑肿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和分子病理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5月到2020年5月的43例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老年脑肿瘤患者的影像学和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甲基化、异柠檬酸脱氢酶1R132H位点突变(IDH1R132H突变)和1p/19q联合缺失等分子病理学指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
43例老年患者中,高级别胶质瘤32例,低级别胶质瘤11例;老年高级别胶质瘤磁共振表现为:斑片状稍长T1混杂T2信号,边界不清,增扫描呈现明显的不均匀强化表现,多伴有大小不等的囊性变,病灶周围可见片状水肿。老年脑胶质瘤的平均生存期为14.12± 9.09个月,其中老年高级别胶质瘤平均生存期为9.69±3.94个月,老年低级别胶质瘤平均生存期为27.00±7.31个月。高级别与低级别胶质瘤具有明显的生存差异(
P
<0.0001);老年胶质瘤中MGMT启动子去甲基化程度为27.90%,其中高级别肿瘤MGMT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仅为15.63%;IDH1R132H突变率仅为34.88%,其中,高级别胶质瘤中IDH1R132H突变率仅为18.75%;1p/19q联合缺失占20.93%,其中高级别脑胶质瘤中仅占12.50%。而且,这些分子病理标志物在老年胶质瘤中不同级别中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结论
本单中心研究结果表明:老年胶质瘤以高级别为主,脑胶质瘤具有明显的影像学特征,MGMT启动子甲基化、IDH1R132H突变和1p/19q联合缺失在不同级别老年胶质瘤中具有统计学差异。
2022, 35 (2): 71-74.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2.02.0002
Select
成人Chiari-I型畸形的AIC评分及其在术式选择上的应用
刘将, 牛朝诗, 凌士营, 夏成雨, 徐昊, 贾力, 王林, 傅先明
摘要
(
37
)
PDF
(892KB)(
0
)
可视化
目的
建立一个简单的成人Chiari-I型畸形术前评分系统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科接受手术的79例成人Chiari-I型畸形患者。术前应用AIC(age,imaging,clinical manifestations)评分系统行术前评估,依据评分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记录患者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行门诊及影像学随访,了解脊髓空洞转归,并应用芝加哥Chiari预后评分(Chicago chiari outcome scale,CCOS)系统评价手术疗效。
结果
患者均顺利出院,无死亡病例。单纯硬膜外减压患者术后未出现手术并发症。硬膜下减压最多见的并发症为脑脊液相关并发症,包括术后头痛伴发热(12例)、切口脑脊液漏(1例),所有患者均通过调整抗生素,必要时联合腰大池置管引流治愈。术后成功随访73例患者,随访时间为6~45个月。应用CCOS计算症状改善率,结果为92.6%;MR随访提示术前伴有脊髓空洞的患者有1例空洞较术前略有进展,3例脊髓空洞无变化,余患者脊髓空洞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甚至消失。
结论
应用CM-I术前评分选择个体化的手术方式,安全有效,临床应用效果确切。
2021, 34 (6): 321-325.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1.06.0001
Select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伴心脏疾患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江领, 牛朝诗, 梅加明, 常博文, 李明武, 姜晓峰
摘要
(
31
)
PDF
(676KB)(
0
)
可视化
目的
为研究经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治疗伴心脏疾患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及术后疗效,对伴有心脏疾患的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资料做一回顾性分析。
方法
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在我科应用PBC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共109例,将患者根据有无伴发心脏疾患分为正常组和伴心脏疾患组,并且根据术中是否出现心率下降变化,将患者分为心率下降组和非下降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并发症以及围手术期相关问题。
结果
正常组与伴心脏疾患组术后6个月的疼痛缓解率无明显差异,其中,正常组术后6个月疼痛完全缓解56例(84.8%),仍有疼痛10例(15.2%),伴心脏疾患组疼痛完全缓解40例(93.0%),仍有疼痛3例(7.0%)。伴有心脏疾患组术中心率下降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组,其中伴有心脏疾患组术中心率下降13例(30.2%),正常组心率下降6例(9.0%),
P
<0.001。比较心率下降组与非下降组患者临床资料,发现心率下降组患者的年龄显著大于非下降组,在心率下降组中伴有心脏疾患的患者占绝大数。
结论
PBC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治疗手段,对于伴有心脏疾患的三叉神经痛患者仍有可靠安全性。对于伴有心脏疾患的患者应完善术前心脏相关检查,术前及术中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如术中发生心脏失常等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治疗。
2021, 34 (5): 257-261.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1.0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