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垂体细胞瘤2例并文献复习
李政, 牛朝诗, 梅加明, 王宣之, 陈鹏
摘要25)     
目的 探讨垂体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及治疗方案。 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19年1月至2023年10月的2例垂体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病理及治疗方案,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2例垂体细胞瘤患者,男女各1例,主要症状有头痛、视力下降,头颅磁共振表现为鞍内、鞍上的等T1、等/稍低T2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的实质性病灶。分别予以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鞍区病变切除术和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鞍区病变切除术。术后病理为垂体细胞瘤(WHO I级),术后均未行放疗治疗。两个病例随访4年、3个月未见复发。 结论 垂体细胞瘤罕见,容易误诊,肿瘤血供丰富,手术全切是治疗的主要方式。
2024, 37 (1): 48-53.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4.01.0010
3D打印鼻颅底肿瘤模型在神经外科临床与教学中的应用
王宣之, 李政, 张伟文, 李健基, 姜晓峰, 牛朝诗
摘要21)     
目的 探讨3D打印鼻颅底肿瘤模型在神经外科临床与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13例颅底肿瘤患者,术前根据影像数据重建虚拟三维模型并3D打印等比例肿瘤模型,选择40名在神经外科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员作为教学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传统教学组和3D打印模型教学组,分别从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考核、教学方式满意度、增加对神经解剖结构理解、提高三维空间想象力和激发主动学习兴趣来评价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手术前术者分别依据3D打印肿瘤模型和传统影像资料来评价肿瘤空间位置、术前谈话、术前规划、术中参考和术后吻合的效果。 结果 本组13例颅底肿瘤患者术前均重建了虚拟三维模型并3D打印等比例肿瘤模型,3D模型清晰地显示了肿瘤与其毗邻的颅骨、血管和神经。我们发现,3D打印模型教学组的学员在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考核中的成绩均优于传统教学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仅如此,3D打印模型教学组在教学方式满意度、增加对神经解剖结构理解、提高三维空间想象力和激发主动学习兴趣方面高于传统教学组。我们还发现,除了术前规划,3D打印模型组在肿瘤空间显示、术前谈话、术中参考和术后吻合方面的分值高于传统影像资料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与传统的根据二维影像资料来进行手术规划和临床带教相比,3D打印肿瘤模型具有更好的手术规划和临床带教价值。
2024, 37 (1): 17-21.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4.01.0004
术前梗死脑组织/全脑体积比值与脑梗死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预后的关系
李政, 奚之玉, 鲍得俊, 牛朝诗
摘要34)     
目的 分析术前梗死脑组织/全脑体积比值与脑梗死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预后的关系,旨在从神经影像学角度进一步探索脑梗死去骨瓣减压术后出现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因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行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使用3D Slicer软件重建并分析术前/术后的头颅CT影像学资料,旨在从神经影像学角度进一步探索脑梗死去骨瓣减压术后出现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 结果 最终纳入接受去骨瓣减压术的大面积脑梗死临床病例42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龄36~68岁,平均(56.21±8.57)岁;GCS评分5~15分,平均(10.55±3.19)分,起始发病至术前3~1440小时,平均(121.48±230.77)小时。根据术后一个月的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30例)和死亡组(12例),术前梗死脑组织体积( t=-2.260, P=0.029)、术前全脑体积( t=2.660, P=0.011)、术前梗死脑组织/全脑体积比( t=-3.724, P=0.001)、术后全脑体积( t=-2.464, P=0.018)、术后梗死脑组织/全脑体积比(Z=-2.589, P=0.010)、术后中线偏移距离指标( t=-2.484, P=0.01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较小的术前全脑体积、较大的术前梗死脑组织/全脑体积比是脑梗死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短期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结论 较大的术前梗死组织/全脑体积比、较小的术前全脑体积是大面积脑梗死去骨瓣减压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治疗期间应该做好多模态影像监测,必要时尽早地给予充分减压,可能进一步降低病死率。
2022, 35 (6): 343-349.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2.06.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