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主管单位: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安徽省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
国际刊号:ISSN 1008-2425
国内刊号:CN 34-1168/R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 周[Author]) AND 1[Journal]) AND year[Order])
AND
OR
NOT
文题
作者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摘要
分类号
DOI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微球囊压迫术和微血管减压术对三叉神经痛治疗效果评价
赵, 鹏, 熊登喜, 查正江, 周和平, 陈敏, 张隆辉
摘要
(
11
)
可视化
目的
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微球囊压迫术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效果。
方法
观察对象为100例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引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50例)与参照组(50例),前者应用DSA引导下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后者应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疼痛缓解率,手术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浓度,血清前列素E2(PGE2)浓度、血浆P物质(SP)浓度、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物1-α(PGC-1α)浓度、血清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浓度、并发症发生率、随访6个月复发率。
结果
研究组术后24 h的疼痛缓解率,高于参照组(
P
<0.05)。术后24 h,研究组的血清IL-6、TNF-α、CRP浓度,血清PGE2、血浆SP浓度,血清CGRP浓度,均低于参照组(
P
<0.05)。术后24h,研究组的PGC-1α浓度、血清5-HT浓度,均高于参照组(
P
<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随访6个月复发率和参照组相比无差异(
P
>0.05)。
结论
DSA引导下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能有效减轻疼痛,且临床操作中相对更微创。
2024, 37 (3): 146-151.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4.03.0004
Select
成人Dandy-Walker综合征并发脑积水的脑室腹腔分流手术1例
张佳南, 江伊鹏, 毛俊翔, 周杰
摘要
(
12
)
PDF
(494KB)(
0
)
可视化
目的
了解Dandy-Walker综合征的临床及遗传特点,并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Dandy-Walker综合征的有效性。
方法
分析兰州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收治的1例Dandy-Walker综合征并发脑积水患者,该患者因头痛进行性加重行脑室腹腔分流术,进行随访。
结果
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随访3个月头痛症状好转。
结论
Dandy-Walker综合征临床罕见、儿童时期发病,若有脑积水症状者,早时期手术治疗效果好。
2024, 37 (2): 123-126.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4.02.0011
Select
基于二维图像模型的模拟增强现实技术在脑出血引流术前路径规划中的应用
高海晓, 张卫民, 张兰, 库洪彬, 张向辉, 周西广, 薛振生, 贾云飞
摘要
(
6
)
PDF
(751KB)(
0
)
可视化
目的
评估基于二维图像模型的模拟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AR)技术在脑出血引流术前路径规划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我院脑出血(出血量20~40 ml)引流手术治疗患者140例。其中研究组72例,应用基于二维图像模型的模拟AR技术辅助路径规划血肿引流手术。对照组68例,应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3D-slicer软件)联合增强现实(Sina软件)技术辅助路径规划血肿引流术。对比两组患者路径规划时间、血肿清除率、带引流管时间、治疗有效率、预后良好率的差异,评价基于二维图像模型的模拟AR技术辅助路径规划在脑出血引流术中的应用价值。
结果
研究组路径规划时间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血肿清除率、带引流管时间、治疗有效率、预后良好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基于二维图像模型的模拟AR技术辅助脑出血引流术前路径规划,方便快捷,效果良好。
2024, 37 (2): 116-119.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4.02.0009
Select
基于MRI的Wilson病患者中脑病变发生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任昕莹, 饶娆, 汪世靖, 朱凌, 周浩, 韩永升
摘要
(
14
)
PDF
(937KB)(
0
)
可视化
目的
探究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发生中脑病变的影响因素,并构建WD中脑病变的预测模型,以便早期识别及干预。
方法
对2019年4月至2023年4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神经病学研究所就诊的198名脑型 WD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数据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并显示出不同程度颅脑MRI改变。采用LASSO回归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中脑病变发生的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DCA)验证预测模型的有效性。最后用1000次bootstrap及10折交叉验证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
结果
WD患者的年龄、MRI脑桥病变和丘脑病变为中脑病变的独立风险因素。列线图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及临床实用性。经1000次bootstrap及10折交叉验证,模型区分度及校准度仍显示出良好的预测能力。
结论
本研究中开发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预测及区分能力较好,可以帮助临床医生预测WD患者的中脑病变的发生,有一定的临床转化应用价值。
2024, 37 (2): 65-71.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4.02.0001
Select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挑战与进展
周占元, 张国荣
摘要
(
32
)
可视化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脑转移约占全部脑转移瘤的40%~55%,约10%的NSCLC患者在确诊时已发生脑转移,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更精准的局部放疗在不断深入探索,以求在最大限度保证患者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不断延长生存期。在之前的研究中表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作为一种微创且有效的治疗方式,在提高脑转移瘤的局部控制率(local controlrate,LCR)的同时减少了神经认知功能损伤。另外,危及器官(organsatrisk,OAR)附近的转移瘤使用SRS较手术有更低的风险和更少的副作用。最近研究发现,在体积稍大的脑转移瘤治疗中分段自适应SRS和大分割立体定向放射外科(hypofractionated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HF-SRS)表现出高的LCR和低放射性坏死(radiation necrosis,RN)率,同时HF-SRS对体积较小的脑转移瘤同样有着高的LCR。本文介绍了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主流治疗方式中SRS同全脑放疗(whole brain radiotherapy,WBRT)及手术的对比,HF-SRS、分段自适应SRS、术前或术后SRS及立体定向放疗联合靶向或免疫治疗的进展及挑战。
2023, 36 (6): 376-381.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3.06.0011
Select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预测价值
汪影, 高智, 汤睿, 杜敏, 周敏
摘要
(
16
)
可视化
目的
评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在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aemic stroke,AIS)患者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herapy,EVT)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11月至2023年5月期间收治的182例行血管内治疗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症状性出血(sICH)进行分组。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评估EVT治疗前后NLR(Pre-EVT NLR、Post-EVT NLR)对AIS患者EVT后发生sICH的预测价值。
结果
182例行血管内治疗AIS患者中,46例发生了sICH。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较高的Pre-EVT NLR、Post-EVT NLR是AIS患者EVT后发生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Pre-EVT NLR:OR=1.146,95%CI:1.052-1.250,
P
=0.002;Post-EVT NLR:OR=1.128,95%CI:1.030~1.236,
P
=0.009)。Pre-EVT NLR、Post-EVT NLR预测AIS患者EVT后发生sICH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3(95%CI:0.586~0.781,
P
<0.001)和0.619(95%CI:0.523~0.715,
P
=0.016)。
结论
Pre-EVT NLR、Post-EVT NLR均是AIS患者EVT后发生sICH的预测因子。
2023, 36 (6): 359-364.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3.06.0008
Select
幕上脑内血肿简易立体定位穿刺引流法
赵青海, 潘平, 王帅, 孙冬雪, 周德宝
摘要
(
12
)
可视化
目的
介绍一种脑内血肿简易立体定位穿刺引流方法。
方法
淄博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应用简易立体定位法幕上血肿穿刺引流治疗脑出血患者共60例,术前应用普通CT、角尺、分规、记号笔等工具在病人体表标记穿刺靶点的三维投影及所在的冠、矢、轴位平面,画出穿刺点与穿刺靶点体表投影之间的连线为穿刺辅助线来确定穿刺方向,根据体表测量结果计算穿刺深度,以此为指导并完成穿刺。
结果
本组患者的穿刺误差范围为0~29 mm,平均为8.4±7.1 mm。血肿腔引流天数为0~10天,平均为3.6±1.8天。尿激酶注入次数为0~10次,平均为4.0±2.2次。术前血肿体积为12.0~135.3 ml,平均为49.2±24.9 ml。术后残留血肿体积为1.0~35.4 ml,平均为9.7±9.3 ml。残留血肿百分比为2%~69%,平均为20.9±16.8%。病人术前GCS评分为3~15分,平均为9.3±3.3分。术后5例病人加重,其中1例病人死亡。存活病人出院时GCS评分为4~15分,平均为12.3±2.9分,GCS评分平均改善为3.0±3.3分。
结论
本简易立体定位穿刺引流法是一种简单实用、准确性高、引流效果好的手术方法,尤其对于中线部位的病变有独特的优势,适合广泛推广。
2023, 36 (6): 348-353.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3.06.0006
Select
300例前交通复合体动脉瘤手术结果分析及手术策略探讨
周平, 刘开军, 成于思, 李进榜, 汤朝阳, 王辉, 邓燕
摘要
(
5
)
可视化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颅内动脉瘤解剖特点来分析预测手术结果相关因素。
方法
收集本院神经外科行动脉瘤夹闭术患者连续性病例.统计包括患者人口统计学数据,影像学特点以及手术过程,分析出院时、出院后6个月及1年时格拉斯哥转归评分(GOS)。
结果
300例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患者中,其中267例破裂,33例未破裂。随访一年平均GOS评分为4.6±0.7分。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病例GOS评分与Hunt-Hess评分,额叶出血以及术中需要多个动脉瘤夹闭相关。132例动脉瘤起源于前交通动脉,12例起源于A1段,3例起源于A2段;153例起源于A1/A2交接处。动脉瘤突向上方约108例,突向下方为97例,向前方为88例,向后方为7例。动脉瘤起源于A1段预后最差。动脉瘤朝向后方者破裂可能性小,通常体积比其他类型动脉瘤大。
结论
前交通动脉瘤的位置,方向及周围临近的神经血管解剖结构有助于预测手术结果,了解每个动脉瘤的独特解剖结构对于获得最佳手术效果至关重要。
2023, 36 (5): 278-285.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3.05.0005
Select
丹参酮ⅡA对癫痫小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曹慧, 周敏, 舒芸芸, 王仕丽
摘要
(
6
)
PDF
(1694KB)(
0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对癫痫小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
将100只成年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红藻氨酸组、丹参酮ⅡA低剂量组、丹参酮ⅡA高剂量组、LY294002组。采用侧脑室注射红藻氨酸(1 μg/μL,1 μL)诱导小鼠癫痫模型,假手术组注射1 μL PBS溶液。其中丹参酮ⅡA低剂量组、丹参酮ⅡA高剂量组、LY294002组分别于造模前30 min腹腔注射丹参酮ⅡA(50 mg/kg、100 mg/kg)、LY294002(10 mg/kg)。假手术组、红藻氨酸组注射PBS溶液。造模24 h后处死小鼠。HE染色、尼氏染色、TUNEL染色检测小鼠海马神经元损伤和凋亡;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海马组织Beclin1和p62表达;透射电镜检测海马组织自噬小体数目;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剪切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Caspase-3)、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I/II)、Beclin1、p62、蛋白激酶B(AKT)、p-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p-mTOR蛋白表达。
结果
假手术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紧密,尼氏体丰富。与假手术组比较,红藻氨酸组海马神经元排列紊乱,尼氏体减少,TUNEL阳性神经元和自噬小体数量增加,Bcl-2、p62蛋白表达减少,Bax、Cleaved-Caspase-3、LC3II/I、Beclin1、p-AKT/AKT、p-mTOR/mTOR蛋白表达增加。与红藻氨酸组比较,丹参酮ⅡA低剂量组、丹参酮ⅡA高剂量组、LY294002组神经元损伤减轻,TUNEL阳性神经元和自噬小体数量减少,Bcl-2、p62蛋白表达增加,Bax、Cleaved-Caspase-3、LC3II/I、Beclin1、p-AKT/AKT、p-mTOR/mTOR蛋白表达减少。
结论
丹参酮ⅡA通过抑制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神经元凋亡和自噬,对癫痫小鼠海马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2023, 36 (4): 205-212.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3.04.0003
Select
术前锥体束受侵犯程度对胶质瘤患者术后替莫唑胺化疗疗效的影响
张照华, 杨丽萍, 钟浩龙, 周铭
摘要
(
11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术前锥体束受侵犯程度对胶质瘤患者术后替莫唑胺化疗疗效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138例胶质瘤患者临床资料,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以2∶1的比例分为训练集(92例)和验证集(46例),根据替莫唑胺化疗疗效,将训练集患者分为化疗有效组(65例)和化疗无效组(27例)。对比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前锥体束受侵犯程度对患者术后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术后化疗疗效的影响因素。通过R软件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Netica软件进行贝叶斯网络模型推理预测;利用ROC曲线和校准曲线对模型的效能进行验证。
结果
术前锥体束受侵犯程度对患者术后化疗疗效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AUC=0.79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世界卫生组织( WHO) 分级、术前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PS)、手术切除程度、瘤周水肿程度、神经功能障碍、术前锥体束受侵犯程度是术后化疗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
P
<0.05);训练集和验证集ROC曲线和校准曲线结果均显示贝叶斯网络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准确性。
结论
术前锥体束受侵犯程度对胶质瘤患者术后替莫唑胺化疗疗效具有一定的影响。
2023, 36 (3): 141-146.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3.03.0003
Select
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MDA、SOD、D-D的影响
于泓, 周林裕, 柏建斌
摘要
(
5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D二聚体(D-Dimer,DD)水平的影响。
方法
以2018年5月~2021年6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2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时机不同分为早期组61例、延期组65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MDA、SOD、D-D水平,对比栓塞成功率、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率。对两组均随访3个月(截止至2021年11月),评估患者近期预后。
结果
术后,两组MDA、D-D水平均下降,SOD水平升高,且早期组MDA、D-D水平低于延期组,SOD水平高于延期组(
P
<0.05);早期组栓塞成功率高于延期组(93.44% VS 81.45%)(
P
<0.05);早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延期组(6.56% VS 20.00%)(
P
<0.05);早期组近期预后良好占比高于延期组(81.97% VS 55.38%)(
P
<0.05)。
结论
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早期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安全性较高,能改善MDA、SOD、D-D水平,提高栓塞成功率,患者近期预后较好。
2023, 36 (2): 118-121.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3.02.0012
Select
脑胶质瘤患者立体定向切除术前后认知功能变化及β-EP、3-NT预测认知功能障碍价值探讨
刘美霞, 周龙, 田仁富, 潘轲, 向春晖
摘要
(
21
)
PDF
(722KB)(
0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BG)患者立体定向切除术前后认知功能变化及β内啡肽(β-EP)、3-硝基络氨酸(3-NT)预测认知功能障碍(CD)的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21年10月BG患者113例,均行立体定向切除术治疗,评估术前、术后2周认知功能(MoCA评分),根据MoCA评分变化分CD组、正常组。对比两组基线资料、术前、术后1d、术后2周β-EP、3-NT水平,分析CD独立影响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并进行评价,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β-EP、3-NT对CD的预测价值。
结果
113例患者术后2周MoCA评分(27.31±1.03)分高于入院时MoCA评分(23.65±1.47)分(
P
<0.05),CD发生率为25.66%;CD组病灶最大径、肿瘤分级为Ⅲ~Ⅳ级、术前癫痫者、术前、术后1 d、术后2周3-NT水平高于正常组,术前、术后1 d、术后2周β-EP水平低于正常组(
P
<0.05);校正病灶最大径、肿瘤分级、术前癫痫后,3-NT、β-EP为CD的独立影响因素(
P
<0.05);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logit(P)=4.603+0.384×术后1 d 3-NT-1.000×术后1 d β-EP,拟合度较好;β-EP、3-NT联合预测发生CD的AUC大于单一指标预测值(
P
<0.05)。
结论
BG患者经立体定向切除术后认知功能好转,但仍有部分患者术后发生CD,β-EP、3-NT联合预测BG患者发生CD具有较高的效能。
2023, 36 (1): 29-34.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3.01.0006
Select
脑卒中患者免疫功能与卒中相关性肺炎严重程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牛玉梅, 汤睿, 周敏
摘要
(
30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免疫功能与卒中相关性肺炎严重程度的关系,并分析免疫功能对继发多重耐药菌(MDR)感染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重症2019年12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101例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肺炎严重程度指数评分将其分为轻度(33例)、中度(39例)、重度(29例)三组,另纳入30例未合并肺炎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对比分析各组间外周血CD4+T、CD8+T、CD4+T/CD8+T、淋巴细胞计数、肺泡灌洗液中HLA-DR的差异及与MDR感染的相关性。
结果
组间对比分析显示,中、重度肺炎组淋巴细胞计数、CD4+T、CD4+T/CD8+T低于对照组、CD8+T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重度组肺泡灌洗液中HLA-DR较轻、中度组阳性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中、重度组患者MDR发生率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MDR组与非MDR组对比显示其CD4+T、CD4+T/CD8+T及淋巴细胞计数更低,而CD8+T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免疫功能异常,免疫功能越差,卒中后肺炎越重,且越易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
2022, 35 (5): 301-305.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2.05.0009
Select
帕金森病患者血压异常与大脑微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许岱昀, 周丽丽, 贾伟丽, 刘菁
摘要
(
19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血压调节异常与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9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8例PD患者,检测患者卧位和立位血压,并使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来评估患者体位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卧位高血压(supine hypertension,SH)、夜间高血压(nocturnal hypertension,NH)及夜间血压不下降(non-dipping,ND)等情况。
结果
14例(14.3%)患者存在CMBs,其中7例为深部-幕下CMBs,6例为脑叶CMBs,1例为混合性CMBs。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心血管危险因素和脑白质高信号后,OH和SH的同时存在与PD患者脑深部-幕下CMBs数量增加独立相关,而NH和ND与脑深部-幕下区域的CMBs无关。此外,任何血压变异性与脑叶CMBs数量并不存在相关性。
结论
我们的结果表明,OH和SH的同时存在可能与PD患者的脑深部-幕下CMBs相关。
2022, 35 (5): 262-268.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2.05.0002
Select
神经内镜经额中回后部平行大脑白质纤维束入路与开颅显微镜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对比分析
李陈,洪家康,周夏,戴荣权,任祖东
摘要
(
14
)
PDF
(1021KB)(
0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经额中回平行大脑白质纤维束入路与开颅显微镜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研究,优化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方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1年2月在期间收治的69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按照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神经内镜经额中回后部平行大脑白质纤维束入路(内镜组)35例以及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开颅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术后3周完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评估患者大脑白质纤维束情况;术后6个月后完善失语情况评价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评估患者预后情况。
结果
内镜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优于开颅组(
P
<0.001);内镜组的术后6个月失语发生率低于开颅组(
P
<0.05),内镜组的大脑白质纤维束保护及ADL评分明显优于开颅组(
P
<0.001)。
结论
神经内镜经额中回后部平行大脑白质纤维束入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较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更为安全、有效、出血量少且对患者大脑白质纤维束有着很好的保护,患者的预后及神经功能恢复更好。
2022, 35 (4): 231-234.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2.04.0008
Select
无牵拉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镜手术治疗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研究
梁喜安, 黄永旺, 韦述志, 周元贵, 韦晗, 梁意能
摘要
(
19
)
PDF
(597KB)(
0
)
可视化
目的
研究无牵拉经侧裂岛叶入路(LFA)显微镜手术(下称经LFA术)治疗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HBGH)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老年HBGH患者100例,按照手术方法分为LFA组(n=50)、对照组(n=50)。LFA组行经LFA术,对照组行经颞叶皮质造瘘血肿清除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血肿残留量、术后意识障碍时间、血肿清除率等围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术前、术后7d颅内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人类软骨糖蛋白-39(YKL-40)、正五聚蛋白-3(PTX3)等神经损伤因子水平。血清β-内啡肽(β-E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等创伤应激因子水平。术后6个月预后情况;
结果:
LFA组手术时间、血肿残留量、术后意识障碍时间、血肿清除率等均小于对照组(
P
<0.05)。LFA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小于对照组(
P
<0.05)。术后7 d,LFA组血清VEGF、YKL-40、PTX3水平及颅内压均低于对照组(
P
<0.05)。术后7 d,LFA组血清β-EP、ACTH、Co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LFA组术后3个月GOS评分等级优于对照组(
P
<0.05);
结论:
经LFA术治疗老年HBGH可有效清除血肿,修复出血点,减少脑神经损伤及机体应激,有助于患者康复,且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患者预后好等优势。
2022, 35 (4): 210-215.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2.04.0004
Select
Leksell框架立体定向脑电图(L-SEEG)技术在定位岛叶及可疑岛叶癫痫中的应用(附10例临床分析)
胡建飞,周君剑,陈建伟,刘垚岭,张昭昭,李文倩,张光明
摘要
(
28
)
PDF
(1393KB)(
0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Leksell框架立体定向脑电图(L-SEEG,Leksell--stereoelectroencephalography.)技术,在定位岛叶及可疑岛叶癫痫中的应用。
方法
回顾10例癫痫患者,使用Leksell框架共植入83根SEEG电极,每人平均植入(8±2)根,其中触点984个,其中涉及岛叶的电极38根,触点数共 151个。植入后均采用Nicolet 256 导脑电系统进行视频脑电图长程监测,均出现 3 次以上惯常发作。记录发作期及发作间期图形,明确致痫灶。
结果
本组病例10位患者,头皮脑电图起始为颞叶或额叶,但颅内脑电图发作起始为岛叶;其中可疑岛叶发作,颅内脑电图起始为颞叶或额叶。10位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致痫灶治疗。该组病例中未出现电极折断、颅内血肿、颅内感染等植入电极引起的并发症。随访1~3年,术后给予1~3种抗癫痫药物。根据术后效果分级进行 Engel 分级,I级者6例,II级者3例,Ⅲ级者1例。
结论
L-SEEG创伤小,并发症少,准确,应用在疑似岛叶癫痫中,可以确定致痫灶,提高治愈率。
2022, 35 (4): 205-209.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2.04.0003
Select
脑电图在大脑半球切除术前后表现及术前定位中的意义
张昭昭, 张光明, 刘垚岭, 周君剑, 陈建伟, 胡建飞, 赵童
摘要
(
30
)
可视化
目的
研究患者脑电图在行病变侧大脑半球切除术前后表现及术前定位中的意义。
方法
总结北京航空总医院癫痫中心自2016年4月至2020年4月行大脑半球切除手术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头颅核磁检查(MRI),分析总结其术前发作间期、发作期及术后半年复查时脑电图特点。
结果
12例患者头颅核磁(MRI)检查均显示一侧大脑半球软化灶,对侧正常;脑电图背景活动表现为双侧半球持续不对称,病变侧脑电波幅明显较对侧低,间歇期放电:其中5例患者监测到双侧大脑放电,其余7例患者放电部位与病变侧相符;发作期脑电图:1例患者发作起源在病变对侧,2例患者监测到全面性发作,其余9例患者痫样放电起源与病灶侧相符。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病变侧大脑半球切除术或离断术,术后进行随访,评估患者手术疗效、脑电图放电及手术并发症;12例患者没有癫痫发作,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后6个月查脑电图,4例手术对侧发作间期痫样放电消失,1例对侧稍有减少,其余9例患者为切除侧慢波发放、对侧正常;术后1年复查脑电图12例患者都基本正常。
结论
脑电图对大脑半球软化灶患者术前定位诊断及预后评估有一定的价值,分析脑软化灶患者的脑电图时要充分分析患者影像学特点,当脑电放电起源与软化灶同侧时,患侧半球切术,能取得较好的结果;当出现双侧异常放电时,也不排除手术可以获得良好预后的可能性,可考虑患侧半球切除术治疗;当明确软化侧已不存在功能时,手术切术为最佳治疗方案。
2022, 35 (3): 138-141.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2.03.0003
Select
微血管减压术联合三叉神经梳理术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分析
周平, 邓燕, 刘开军, 李进榜, 汤朝阳, 张霞, 王辉
摘要
(
26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联合三叉神经梳理术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
方法
收集十堰市太和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81例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2组:三叉神经微血微血管减压术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联合三叉神经根梳理术组.分析两组术后有效率,疼痛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微血管减压术联合神经梳理术与单纯微血管减压术有效率分别为97.8%和91.4%,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P
>0.05).在术中如果蛛网膜粘连非常严重,无法完全松解,选择行微血管减压术联合神经梳理术患者有效率为86.7%,单纯行微血管减压术患者(71.8%),无明显差异(
P
>0.05).对于蛛网膜粘连完全松解患者,在有效率(100.0% vs.100.0%)和复发率 (0% vs.13.3%)上,二者之间有效率无明显差异.随访时间为17~45个月,联合手术患者复发率(15.2%)与单纯微血管手术组(11.4%)无明显差异(
P
>0.05)。对于粘连严重无法分离患者,联合手术组复发率低于单纯微血管减压组复发率(17.6% vs.30.8%),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通过回顾性分析显示行单纯微血管减压术或行微血管减压术联合三叉神经根梳理术均能有效治疗三叉神经痛.相对单纯微血管减压术而言,对于蛛网膜粘连严重患者,微血管减压术联合三叉神经根梳理术能更有效的降低复发率。
2022, 35 (3): 133-137.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2.03.0002
Select
VEEG监测中睡眠剥夺对小儿癫痫的诊断研究
张妮娜, 汪恩焕, 周钟阳, 陈伟强, 王宏伟, 裴士文, 李慕涵, 王进进, 侯永强, 高鹏程
摘要
(
17
)
可视化
目的
应用视频脑电图(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phy,VEEG)监测中睡眠剥夺试验,对小儿癫痫患者视频脑电图分析研究。
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功能神经外科癫痫门诊明确诊断为癫痫的患者52例,并将其按照病程和年龄匹配后,进行回顾性研究,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观察组,另一组为对照组,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统计学分析无差异性。观察组患儿在进行VEEG监测过程中进行睡眠剥夺试验,全程记录时间为4小时。对照组患儿选择常规。VEEG监测,全程记录时间同样为4小时。对比两组患儿的监测的阳性检出率,同时比较两种脑电图对癫痫样放电的诊断效能指标(灵敏度和漏诊率)。
结果
观察组26例患儿检测出 22 例脑电图异常波(84.62%) ,其中有明显癫痫诊断的脑电图波形患儿21例( 阳性检出率80.78%) ;对照组26例患儿检测出14例脑电图异常波(54.85%) ,其中有明显癫痫诊断的脑电图波形患儿13例( 阳性检出率50.00%)。观察组的VEEG异常率、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0.05)。剥夺睡眠视频脑电图对痫样放电诊断的灵敏度80.78%高于常规组的50.00%(
P
<0.05),漏诊率19.22%低于常规组电图的50.00%,差异显著(
P
<0.05)。
结论
应用VEEG监测中睡眠剥夺试验,与常规VEEG监测癫痫患儿,能够提高癫痫患儿脑电图阳性率,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检测效果显著,为癫痫患儿正确诊断及时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2, 35 (2): 107-111.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2.02.0009
Select
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陈敏, 周和平, 刘杰, 汪恒, 查正江
摘要
(
19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选取150例2015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翼点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试验组给予眶上外侧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两组均于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前、术后6个月的生存质量及随访期间的预后情况、复发情况。
结果
试验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
P
<0.05)。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两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及环境领域评分均升高,试验组高于对照组(
P
<0.05)。随访期间,试验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I~V级的患者占比情况及复发率(0.00%、0.00%、20.00%、20.00%、72.00%及2.67%)与对照组(0.00%、0.00%、10.67%、29.33%、60.00%及4.0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复发的风险,但相比翼点入路,眶上外侧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具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手术、住院时间短、生存质量高的优势。临床临床可根据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宜于患者的手术方式,以实现患者利益最大化。
2022, 35 (1): 29-33.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2.01.0006
Select
PED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联合阿哌沙班在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疗效及其对DFR、GMP140、P73水平的影响
王剑, 藏春光, 韩书清, 周晓飞
摘要
(
17
)
PDF
(667KB)(
0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PED)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联合阿哌沙班在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疗效及其对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D-dimer fibrinogen ratio,DFR)、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α-granule membrane protein-140,GMP140)、脑脊液p73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PED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观察组采用PED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结合阿哌沙班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DFR、GMP140、P73表达水平,围手术期的相关临床指标、预后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治疗前两组的血清DFR、GMP140、P73水平均无显著差异(
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GMP140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而血清DFR、P7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的临床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预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
结论
将PED支架辅1助弹簧圈栓塞与阿哌沙班联合应用于老年颅内动脉瘤治疗过程中,疗效确切,预后好,并发症少,同时DFR、GMP140、P73水平可作为诊断老年颅内动脉瘤的理想诊断标记物,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2021, 34 (6): 343-348.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1.06.0006
Select
控制性减压术在额叶脑挫裂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唐国强, 陈加贝, 李栋, 周朝阳, 李斌, 方松
摘要
(
12
)
PDF
(598KB)(
0
)
可视化
目的
控制性减压术在额叶脑挫裂伤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
2018年03月至2020年6月,30例额叶脑挫裂伤手术中使用控制性减压术,将其设为治疗组,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30例额叶脑挫裂伤行常规血肿清除术,将其设为治疗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治疗组术中发生脑膨出8例(26.7%),迟发性血肿4例(13.3%),均少于对照组13例(43.3%)及7例(2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组手术时间(2.8±0.9)h,显著少于对照组(4.3±1.1)h(
P
<0.05)。 治疗组发生术后并发症7例(23.3%),显示少于对照组13例(43.3%)(
P
<0.05)。术后6个月,治疗组预后良好16例(53.3%),显著高于对照组10例(33.3%)(
P
<0.05)。
结论
在额叶脑挫裂伤手术治疗中采取控制性减压术,可平稳降低颅内压,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临床效果满意。
2021, 34 (5): 318-320.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1.05.0013
Select
急性脑卒中患者围手术期孤立性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高智, 汤睿, 杜敏, 刘海燕, 杨艳艳, 纪宗淑, 周敏
摘要
(
22
)
PDF
(789KB)(
0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围手术期孤立性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重症2019年9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全下肢静脉超声动态检查结果将患者进行分组,应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判断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入院GCS评分、APACHEⅡ评分、NICU入住时间、是否存在脑疝及休克、手术时间、消化道出血、急性肾损伤、急性肝损伤、输血量等因素与孤立性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关系。
结果
共纳入10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其中出血性卒中83例,缺血性卒中22例;71例(68%)患者存在孤立性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栓,无症状者57例(80%),12例(17%)出现血栓进展;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
P
=0.02)、体重指数(
P
=0.009)、入院GCS评分(
P
=0.004)、红细胞输入(
P
=0.035)是急性脑卒中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孤立性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患者年龄>60岁(
P
=0.036,95%CI=1.068~7.458)、入院GCS评分>8分(
P
=0.005,95%
CI
=0.087~0.641)、红细胞输入(
P
=0.049,95%
CI
=0.44~0.932)是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急性脑卒中围手术期患者孤立性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进展率均较高,患者年龄、GCS评分及输血是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该类患者应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筛查工作。
2021, 34 (5): 279-283.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1.05.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