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血管介入术对症状性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病人再狭窄及脑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临床研究
陈浩, 黄炎, 杜波, 朱士光, 李海亮, 程言博
摘要0)     
目的 研究血管介入术对症状性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病人再狭窄及脑血流动力学影响。 方法 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选取症状性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病人140例,分组方法为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药物治疗,70例)和研究组(血管介入术治疗,70例),比较两组脑血流动力学、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凝血功能。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6个月后脑血管平均血流量(Qmean)、最大血流速度(Vmax)、舒张压与临界压的差值(DP)无变化( P>0.05),两组治疗6个月后平均血流速度(Vmean)、最小血流速度(Vmin)、可扩张度(DI)、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积分(CVHI)评分升高( P<0.05),两组治疗6个月后脉搏波波速(Wv)、特性阻抗(Zcv)、外周阻力(Rv)、动态阻力(DR)、临界压力(CP)降低( 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6个月后Qmean、Vmax、DP无统计学意义( P=0.309、0.117、0.444),研究组治疗6个月后Vmean、Vmin、DI、CVHI评分更高( P=0.023、0.000、0.014、0.000),研究组治疗6个月后Wv、Zcv、Rv、DR、CP更低( P=0.001、0.012、0.004、0.009、0.009)。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6个月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降低( 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6个月NIHSS、mRS评分更低( P=0.000)。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6个月后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聚集率(PAR)降低( 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6个月血浆黏度、FIB、PAR更低( P=0.003、0.018、0.000)。研究组支架内再狭窄22例,支架内再狭窄率为31.43%。研究组围术期脑梗死1例,短暂脑缺血发作1例,围术期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86%。研究在再发卒中发生率为4.29%,和对照组的14.29%相比更低( P<0.05)。 结论 血管介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病人,可改善脑血流动力学,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轻凝血状态,降低再发卒中风险。
2025, 38 (1): 21-26. DOI: 10.19854/j.cnki.1008-2425.2025.01.0005